精、氣、神的生長、上升為陽,衰弱、下降為陰,陽中有陰、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陽、陰中有陰。


 


人的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,上半身為陽,下半身為陰,上半身的陽經經絡稱:手少陽、手陽明、手太陽,下半身的陽經經絡稱:足少陽、足陽明、足太陽。


 


上半身的陰經經絡稱:手少陰、手太陰、手厥陰,下半身的陰經經絡稱足少陰、足太陰、足厥陰。


 


陰、陽氣在人身體隨時辰之不同,而在不同的經絡起變化作用,現代人稱之為生理時鐘,乃陰、陽二氣在人體經絡隨時辰之移動、升降、運行所產生之變化也。


 


許多病情較重的病患,病情會時好、時壞、即因經絡迴圈與天地電波-天干、地支相生、相克而呈病情的表現,尤其在交節氣時更為凸顯。


 


精、氣、神在人體的陰陽作用,自出生的每個時辰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、每日、每節氣、每月、四季、每年、十年、六十年而作週期迴圈,周而復始的變化稱為:周易,暨十二經絡的迴圈變化稱為:易經。詳見中醫起源-易經。


 


陰生陽長。黃帝內經、素問云:<無陽則陰無以自生,無陰則陽無以自化>。有陰就有陽,陰陽是相對論。現實看看周遭的事物,都是相對存在的,如日月、雌雄、善惡,天地,日月,男女,寒熱,水火等等,所以陰生陽才能長,相互依賴,才能維持生命,單一個陰或陽超過對方太多,甚至把對方完全消滅,反而致命,有樹根(陰生),樹幹(陽長)才能長的好,單獨去掉樹根或樹幹,這棵樹能活的機會就不大了。


 


※陰陽是宇宙天地之間,一切事務的總根源。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有陰而無陽,謂之【亡陽】【陽脫】。


 


有陽無陰,謂之【陰脫】。陽氣浮越為戴陽。易經:一陰一陽,謂之道。黃帝內經、素問、四時調神大論:<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始終也,死生之本>。素問、寶命全行形論: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。


 


人體的陰陽兩大物質【血與氣】。氣為陽,血為陰。陰陽取得平衡協調,則百病乃治。如果陰陽有所偏盛或偏衰就是病。中醫是經過辨證,認清那一方偏盛,然後依照理、方、法、藥的使用,讓生理現象達到平衡。所以中醫,又稱為:「致中和之醫學」。不是亂補氣,例如:肝以瀉為補。治肝先實脾。氣盛便是火。還有其他,牽涉很廣。


 


※人體上半身為陽,下半身為陰;皮毛為陽,筋骨為陰;背為陽,腹為陰;任脈為陰,督脈為陽;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;氣為陽,血為陰;衛氣為陽,營血為陰;機能活動為陽,臟體本身為陰;機能亢進為陽,機能不足為陰。


 


氣能生精血,而精血又能化氣,人體陰陽互相為根源,彼此會互相轉換,而不是陰陽兩條路,彼此相反,故陰陽是互為依存。


 


中醫教學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cs-tuna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中醫藥聯盟黃顯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