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治病,講的是陰陽五行,五行相生,同時也互相制衡,避免太過亢奮或衰弱。是把一個人,視為一個小宇宙,一個整體。會互相影響。陰陽不協調就會生病,所以調陰陽,就是中醫治病,最高指導原則,因此.中醫又稱為<致中和之醫學>。


肝屬木,心屬火,脾屬土,肺屬金,腎屬水。肝木生心火,心火生脾土,脾土生肺金,肺金生腎水,腎水生肝木。肝木剋脾土,脾土剋腎水,腎水剋心火,心火剋肺金,肺金剋肝木,如此環環相扣,相生相剋,互相約制。太過亢奮就是發火.亢奮.是實證。不足就是衰弱.是虛證。治療原則(實者瀉其子,虛者補其母),也就是發火.亢奮時.用瀉法,瀉其所生,補其來源,以達到協調一致的健康。心與小腸。肝與膽。脾與胃。肺與大腸。腎與膀胱..之間的表裡關係。


不是西醫,把五臟六腑個別分開。不分陰陽.經絡聯屬.以及表裡關係。心就心。肝就是肝。胃就是胃,互不牽連。講究撲滅論.所以常用抗生素.類固醇。中醫用藥,是把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。是全面性,要針對體質及症狀改善。以辨證論治方式.望.聞.問.切.來瞭解..調整陰陽,表裡,寒熱,虛實。因此,中藥的效果: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,有選擇性地將藥物與人的體質與症狀相吻合在一起應用。所以能治本.而非治標。


中醫教學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cs-tuna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中醫藥聯盟黃顯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