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漢書﹒東方朔傳》「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」喻為人處事的智慧,以及周遭類比的關係。水清了就沒有大魚,魚的環境,不要過分清澈,以至無食物鏈及藏身;處事太苛察就沒有人親附。平常多幫助別人,寧可別人欺我,我不欺人。以禮貌迎人,禮多不詐。不與不講理者論理,公道自在人心。人是群居、感情的動物,多說好話,多讚美別人,多和群,多積陰德(內心看不見的道德)。俗話說:(心肝壞無人知,嘴壞尚介害)(做人留一線,日後好相看)。指的就是忍讓,縱然對方蠻不講理,就要盡量避開他,看他如何。說別人的短處,別人一定不舒服,尤其周遭的熟人,絕對不能得罪,同樣一句話,為什麼不說好的話呢?


《大戴禮記‧子張問入宮》,《入官第二十一》:而不從其教也矣若責民所不為,強民所不能,則民疾,疾則僻矣.民疾其上即邪僻之心生古者聖主冕而前旒,所以蔽明也,紘紞充耳,所以掩聰也,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,枉而直之,使自得之,優而柔之,使自求之,優寬也柔和也使自求其宜也揆而度之,使自索之,揆度其法以開示之使自索得之也民有小罪,必求其善,以赦其過,民有大罪,必原其故,以仁輔化,如有死罪,其使之生,則善也.是以上下親而不離,道化流而不蘊,蘊滯積也故德者政之始也,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,不從教,則民不習,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.君子欲言之見信也,莫善乎先虛其內,虛其內謂直道而行無情故也欲政之速行也,莫善乎以身先之,欲民之速服也,莫善乎以道御之.故雖服必強,言民雖服必以威強之非心服也哉自非忠信,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者矣,內外不相應,則無已取信於庶民者矣.此治民之至道矣,入官之大統矣.」子張既聞孔子斯言,遂退而記之.中醫藥聯盟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中醫藥聯盟黃顯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